联系电话:028-8517105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路90号
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
发布时间:2018-11-21 14:29:57 来源:华西医学继续教育网 浏览次数:0 次【目的】 探讨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期为科技期刊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方法,扫描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发展动态,总结知名出版商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研判科技期刊变革及发展趋势。
【结果】 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出版方式数字化、技术影响显性化、传播效应立体化、运营模式集群化、出版模式开放化、平台功能集成化、内容组织语义化、评议过程透明化、出版伦理规范化和评价功能增强化。
【结论】 科技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把握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传播和科学进步。
关键词科技期刊;发展趋势;集群化;开放获取;传播力;期刊出版伦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日益重视,科技创新态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科技成果的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科技的社会影响力与日增强。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与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和主平台,也正在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可以预见,随着科技发展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增加、科技期刊的功能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也将日渐显现,新的科技期刊出版范式正在形成。
自2011年起,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每年都会发布影响科技期刊出版的技术趋势预测图。在对2021年的技术趋势预测中,STM将科技出版环境视为增值和风险并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巨大弹球机,围绕诚信与信任划分了准确度和管控、服务于个人科学家、分享与合作,以及智能服务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关元素及趋势[1];Chi[2]结合Elsevier实例分析全球医学期刊发展趋势,认为除了提供高质量内容外,出版商还需要在研究管理、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和内容复用方面提供帮助;Vinny等[3]对期刊发展趋势中负面的掠夺性期刊发展进行分析;Jackson等[4]对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探讨;Li等[5]对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阐述,并认为期刊未来趋势是产业化和数字化;Guédon[6]探讨了期刊出版范式变化潜力,涉及超级期刊、数据出版、数字文档的计算等问题;Tan[7]阐述了同行评议的未来发展;秦洁雯等[8]分析2015年度期刊创办和期刊更名情况,总结期刊发展趋势。此外,国内研究者也对期刊集群化[9]、数字化[10-11] 、期刊微信公众号[12]等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
由此可见,大多数对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的研究是根据某特定领域期刊的发展特点或选择科技期刊某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展望,鲜有研究从宏观上对科技期刊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本文从宏观角度对科技期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并引用大量资料和数据,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出版方式数字化
学术交流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创作、评价、传播及保存的系统[13],是推动学术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驱动力,关系着科学研究的未来[14]。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颠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学术交流系统也受到冲击,发生了深刻变革。
技术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手段,研究人员对信息和资源形式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起印本,他们更青睐网络期刊等数字资源[15-19]。2015年,Ithaka S+R、JISC及英国研究图书馆联盟(Research Libraries UK,RLUK)对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学者的调查显示,近70%受调查者强烈同意“图书馆取消目前某本纸质期刊但继续提供其电子版”,60%受调查者强烈同意“定期使用的期刊取消纸质版并只用电子形式出版”,大约一半受访者强烈同意“假设电子馆藏被证明行之有效,他们很高兴看到期刊的复印文本完全被电子馆藏取代”[20]。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方式,研究人员越来越依赖搜索引擎、网络及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21-22],也倾向于使用博客或社交媒体跟踪领域动态或分享研究成果[20]。互联网时代庞大、无序、多源且异构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促使人们关注和应用元数据、本体、语义网等新技术进行信息组织。学术交流的共享和即时性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促进了研究论文产出增加,科学数据密集化推动科研范式的转变。学术社交网络迅速发展,加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23],提高了研究者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增加了学术交流合作的机会。
科技期刊出版的本质是记录、传播、保存科研成果,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术交流系统的重要一环,是获得研究所需实质性内容的主要信息来源[22]。科研模式与学术交流模式变革必然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学术交流系统中科研人员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形式、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共享方式、保存方式的改变要求科技期刊顺势而动,从供给侧做出相应改变。2013年,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 ALPSP)报告显示大多数出版商已经有90%以上的内容可以在线获取[24],表明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主流和主导的出版模式。
2 技术影响显性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学术社区利用,影响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25]。作为学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十分注重运用新技术增强出版能力。期刊的网络环境已由静态网络(Web1.0)、社交网络(Web2.0)、语义网络(Web3.0)进入智能网络(Web4.0)时代。互联网、大数据、语义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期刊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能力的形成。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的时代正在来临,给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的崛起正促使全球期刊业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期刊对技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
2015年,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更名为励讯集团(RELX Group),反映了该公司从出版公司向“技术、内容和分析驱动型公司”转型的发展战略[26]。其子公司Elsevier先后完成对Ariadne Genomics公司、在线学术社交平台Mendeley、学术信息平台 Newsflo、科技公司Infer Med等的并购[27]。据Elsevier官方网站统计,其拥有1000多名全世界最顶级的技术专家,79%的收入来自数字产品。其技术专家正在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论文主题提取,摘要结果、方法、假设及目标确定,项目资助信息提取,以及为ClinicalKey做图像分类,允许用户搜索图像和文本等[28]。以上足见这位国际出版巨头深谙技术对出版的巨大作用,并在技术飞速变化的环境中时刻保持灵敏嗅觉,不断提高其出版服务能力。
其他出版商也在行动,如PLoS、Science 通过内嵌视频技术及主流社交媒体分享研究成果[29];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采纳相关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同时,专业技术服务商Atypon等也提供相应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出版商提高出版能力[30]。此外,在线写作工具ShareLaTex,投稿系统Editorial Manager(Aries)、eJournal Press 及 Manuscript Central(Thomson Reuters)[31],期刊选择工具CoFactor、Edanz,文章费用管理工具RightsLink,排版工具LaTeX [32],分享与社交平台Research Gate、Mendeley、Kudos等[29]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极大提高了编辑出版质量、效率和服务能力。近年来,区块链技术也引起出版界关注。2017年11月,Digital Science发布报告称区块链可能会改变出版商未来的角色,试图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出版界存在的一些问题[33]。
技术应用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期刊的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影响能力,以及集群出版、平台建设、知识服务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应用。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竞争力。只有善于利用技术,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取得优先权和主动权。
3 传播效应立体化
科技期刊的本质是信息交流,在质量确定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竞争。近几百年的学术交流系统中,宣传和传播学术作品一直是出版商核心功能[34]。不对文章进行有效传播,期刊和作者及其研究成果都难以产生应有影响力。研究显示,50%甚至更多已发表的文章从未被阅读过[35],未阅读的研究成果无法对科学研究及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浪费了出版资源,也违背作者初衷。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信息贫乏”现象增加了论文被发现和阅读的难度,但同时使期刊传播模式从传统的线性方式向网络化转变,使期刊信息快速、彻底和立体传播成为可能。
期刊网络出版为其内容的网络传播提供基础。对《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的分析发现,2007年纯网络出版期刊增长速度和数量均超过了纯印本期刊[36]。2012年,纯网络出版期刊数量超过了印本加网络出版期刊。网络出版加快了论文的传播速度,拓展了论文分享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出版集团开始注重数据出版,如威利(Wiley)与皇家气象学会共同创办Geoscience DataJournal(GDJ)[37]来出版数据论文;PLoS ONE[38]、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BDJ)[39]等期刊将数据集作为补充进行存储[37];F1000 Research允许数据与论文一起或单独发表[40]。数据出版力求共享包括科研中间过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使论文传播更加详实有效。
视频、图像等可视化手段能在短时间内表达更多信息,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文章内容广泛传播。2006年,第一本可视化实验期刊Journal of VisualizedExperiments(JoVE)创刊,其主要出版高质量的科学实验视频[41-42]。2011年,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ICSTI)专门召开“科学信息出版的可视化与多媒体创新”主题研讨会。2009年以来,Elsevier、Wiley、Springer等出版集团开始开发增强型学术出版物[43],使可视化资料与论文一起传播。
搜索引擎在促进学术作品传播、提升学术作品影响力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对某学术出版商2012年的使用日志调研发现,22%的访问量来自Google(每年访问量约为3200万次),还有13%来自Google Scholar(每年约2000万次访问)[21]。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商都已采用不同形式为编辑、作者、审稿人等提供搜索引擎优化培训,以使文章更好地被发现。Springer对Google 的搜索排序算法进行研究,以优化其信息呈现,截至2014年已有超过50%访问量来自Google[44]。此外,移动出版帮助期刊实现内容传播泛在化,Elsevier、Wiley、Springer、Science、Nature、Cell等纷纷开发并推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45]。
期刊内容在公众中的传播逐渐被重视。专业的科技语言常常是公众阅读文献的一大障碍,eLife使用通俗语言总结文章,促进其更广泛地传播[34]。PubMed Central(PMC)和Kudos进行整合,使用户可以使用Kudos更好地理解文章,目前,通过PMC可获取10000多篇通俗语言表达的文章摘要[35]。
4 运营模式集群化
20世纪末以来,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和学协会等科技社团纷纷以其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强大的技术、资金、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了数字化的期刊集群出版平台,通过集中化、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的出版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伴随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进程,特别是e-only的出现,集群化不仅是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更是科技期刊的生存方式。
各大出版商正努力推动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商业机构之间的兼并、收购和重组等企业行为拓展刊群规模,扩充原先未涉及的学科领域,增强出版及销售优势等,表现出强大的规模化能力。为增加自身期刊数量和种类,Elsevier收购Pergamon、North-Holland、Academic Press出版社,Springer收购Humana、BMC出版社,Wiley收购Blackwell出版社,Taylor & Francis收购Routledge、Psychology Press、CRC Press等出版社[46],尤其是2015年初,Springer与NPG合并,成为业界第一巨头。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国外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和学协会创建了许多数字化期刊集群出版平台,典型的如Elsevier出版集团的ScienceDirect平台、Springer出版集团的SpringerLink平台、NPG刊群、Science刊群、Cell出版集团刊群、PLoS刊群、OUP刊群、CUP刊群、IOP刊群以及ACS网络出版刊群平台等。这些刊群平台在比较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体制下,通过集中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和传播方式,不仅发挥了规模化、品牌化的期刊出版优势,还使得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期刊整体质量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进一步加强,获得了较高收益。同时,出版商在刊群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科发展以及市场变化,创办新刊、吸纳或改造旧刊,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在某个或更多领域不断孵化、衍生期刊,不断扩大学科刊群力量和优势。通过期刊集群化发展,出版集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规模优势,优化工作流程,消除重复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期刊出版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期刊竞争力。因此集群化和规模化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也很重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形成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47]。正如《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48]中所述,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增强实力、推动转型、提升品牌的重要途径,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5 出版模式开放化
现在是一个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时代。开放、免费、共享是当前学术交流的基本特征,也是对科技期刊出版提出的现实要求。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走向开放出版,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制订开放出版的政策,制订开放出版路线图,推动开放出版的进程,寻求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出版机构、作者和读者等多方利益平衡关系,解决开放出版中经费、平台、知识产权等新的问题。
开放出版有利于消除科研成果利用障碍,加快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传播[49],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金融分析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估计,全面过渡到开放获取将节省订阅型出版商基础成本的10%至12%[50-51]。绝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OA能使其研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81%)和更高的显示度(75%)[52-53]。另一项调查中,64%受调查者“很高兴看到传统基于订阅的出版模式完全被开放获取出版系统取代”[20]。
期刊出版商接受开放获取商业模式的速度令人惊讶[54],对《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的分析显示,2007年,超过30%新创刊物提供OA基础设施,2011年,超过30%新创期刊提供OA服务[36]。截至2017年11月29日,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收录的OA期刊有10537种(https:∥doaj.org/)。无论是商业出版商还是学协会期刊,近年来纷纷将旗下传统出版的期刊转变为或部分转变为开放出版,采取不同方式支持开放出版。
2016年,全球约发表50万篇OA文章,占每年文章总数的20%。2016—2017年,OA市场都以17%以上速度增长,学术开放出版将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成为价值5亿美元的市场[55]。据统计,Elsevier旗下拥有170种OA期刊,1850种混合OA期刊,且所有期刊都为作者提供自存储选项[56];Springer拥有200多种完全OA期刊,Springer Open Choice的复合出版模式几乎适用其所有期刊[46];Wiley的85%以上期刊支持复合开放出版;Taylor & Francis旗下所有期刊都支持绿色OA,并有2300种期刊可提供OA[57]。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4年5月先后发布OA的政策声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也一直积极推进开放获取。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NSTL分别正式签署了OA2020计划(Open Access 2020 Initiative)倡议的《关于大规模实现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意向书》[58-59],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从订购向OA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