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联系电话:028-85171055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路90号

最新要闻  CONTACT
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综合新闻

他们担得起“国之瑰宝”称号

发布时间:2014-11-10 11:55:14  来源:华西医学继续教育网   浏览次数:0
        日前,备受瞩目的国医大师评选揭晓,有30人入选新一届国医大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看望两届国医大师代表时动情地表示:“你们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杰出代表,是中华医学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你们就是国之瑰宝!”
  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才能担得起如此厚重的称号?我们试着截取座谈会上几位大师的发言、建议,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相联系、对比,从中寻找答案和启示。
  新兵到老骥 矢志投身中医
  “我与在座的各位老中医一样,杏林耕耘几十年。回想从医之路,我感慨万千。”表彰会上,新一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大家石学敏的发言引发了共鸣。
  石学敏说:“小时候,面对家乡人民缺医少药的境况,我发誓要在医学方面有所成就。青年时期,带着维系生命和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激情,我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院校优秀毕业生。上世纪60年代末期,肩负为国争光和促进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使命,我赴阿尔及利亚等国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用神奇的针灸疗法促进了‘医疗外交’;70年代初,满怀服务祖国和振兴中医的期望,我多次拒绝了国外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
  几十年间,筚路蓝缕,成果日丰。石学敏的从医、治学之路,不仅是众多国医大师的人生缩影,更折射了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之路。
  从开设全国第一个针灸病房,到建设全国首家针灸科电生理室乃至CCU病房,石学敏积极推动针灸学科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快速稳步发展。全国中医妇科、脾胃、肾病、皮肤等学科和民族医药,在以国医大师为代表的一大批名老中医的推动下,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总结跻身国医大师的经验,石学敏的答案是“天道酬勤、业道酬精”。在传统医学领域,要对这份传统文化精髓、医学精髓毫不动摇地信任、珍视,并为之潜心钻研、付出。
  中药到中医  执着医药道地
  先被尊为国药泰斗,后被评为国医大师,金世元还是最喜欢自己“老药工”的身份。这位14岁就进入药行的农家子弟,跟药打了一辈子交道。至今,他还记得初入药行时师傅的谆谆教导:“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金世元用朴素的道德观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你要是做了、卖了假劣药,就算别人不知道,老天爷都记着呢!”
  不满足于只当个“一角活儿”的普通药工,金世元苦学医理医术,诊疗水平不在名医之下,甚至一度有机会进入名院为医,但他最终选择坚守药道。人到中年,他为中药人才短缺担忧,毅然投身中药教育事业;年近古稀,为整顿中药材市场,他奔波全国,对上百家中药材市场进行“地毯式”摸查……容不得假药、劣药,看到就直言猛批;推崇道地药材,只因为医靠药治,药为医用。
  座谈会上,面对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医大师中唯一的中药专家金世元直言行业时弊:“现在中医管理和中药管理存在脱节问题,发展不太协调;野生中药资源越来越少,人工种植种养的中药材质量问题还比较多;中药人才特别是中药种植、炮制等实用型人才,既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水平能力不高的问题……”他还表示,中药的问题亟须解决,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带徒、咨询、辨药、著述,自己愿把浑身的本事用出来。
  内地到香港  心系中医推广
  作为两届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刘敏如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性别,还在于经历。这位人称“美女刘婆婆”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专家,2002年起受香港“人才输入计划”邀请,一直在香港从事中医药医、教、研工作至今。
  人人都言香港中医基础好。但刘敏如却深深体验了在当地中医药推广之难。“港人爱喝凉茶,爱用中药煲汤,但他们对中医药作用的认知也仅局限于此。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香港始终没有专门的中医医院。”刘敏如回忆,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她的情绪极其郁闷、不甘。“怎么办?用自己的医术一点点地扭转、改变这样的认知误区”。
  10多年过去了,在刘敏如和赴港内地同行的积极努力下,中医药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寻求中医药服务的民众越来越多。在东西方文化汇聚之地,古老的中医药逐渐散发出独有的魅力。今年,香港特首的施政报告也首次提出,将筹建首家中医医院。
  国医大师们几乎都致力于中医药交流推广。他们或走出去学术交流、诊疗服务、援外义诊,或带教海外学生,为海外中医孔子学院出力献计。中医药走向海外不仅提供了服务,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理念,弘扬了中华文化。这是国家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应该纳入国家对外交流合作战略中,加大推广力度。座谈会上,多位国医大师请缨,要为这项工作贡献力量。
  基层到国医 呼吁中医立法
  新一届国医大师唐祖宣的身份最“草根”。作为来自县级基层临床一线的老中医,他直言自己当选“很意外”。但他也有自信的底气:“我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
  对于基层中医药状况,唐祖宣了如指掌。县级市邓州180万人口,现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200多名,中医药在这里根扎得稳、扎得深,为基层群众和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信赖中医药。
  贴近泥土,为农民看病,唐祖宣熟悉而舒坦。乡亲们爱找他,最主要的就是中医药简、便、验、廉,最与基层需求契合。“但同时,我认为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必须要有政策支持,二是必须有法律保障。”唐祖宣用了两个“必须”。他表示,只有解决了扶持政策和法律保障的问题,才能把中医药留在基层,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有效果。
  为此,唐祖宣已奔走呼号30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唐祖宣累计提出中医药事业方面的议案386件,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致信中央领导61次。
  为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发展奔走呼号,是每一位国医大师的都有的经历。
  在那天的座谈会上,95岁李辅仁、94岁的路志正、94岁的颜正华和93岁程莘农等几位首届国医大师,分外惹人注目。耄耋之年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李辅仁每年准时出现在全国两会上,忠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为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献计献策。而把坚持出诊当作养生“秘诀”的路志正则表示:“虽然我已经94岁了,但依然尽我最大努力,发挥最后一点余热。”首届国医大师中,满是坚持出诊、带徒、为中医药奔走呼号的身影。
转自健康报